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习 > 详细内容
有限的文字,无限的遐思
发布时间:2013/2/19  阅读次数:866  字体大小: 【】 【】【

       中国人作诗,讲究虚实,讲究意境,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首好诗,常能让从有限的文字中,读出无限的意趣和情感来。犹如一方古玩,让人把玩不已,吟诵反复口舌生香,释卷之余,仍是回味无尽,留恋不止。

    痖弦的《秋歌》就是一篇很好的例证。

     且不说这首诗的情感上的多重意义的解读,仅就其意象之营造带给人的无限的遐思而言,也足以让人穷尽心力,极尽想像。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

诗人开篇不凡,两个大意象分别以视觉冲击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眼前,营造的景致穿透时空,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无垠的动态来:诗人首先是选取了足以代表秋季这一特色的人们都无比熟悉的落叶这一特定的意象,又以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化无形之风于有形的画面,让整体的画面立体起来,仿佛让能看到了一枚落叶飘落而下的动态,仿佛让人感受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一枚飘落在风中轻轻下坠的清晰的慢镜头。如果说“白居易的“枫叶荻花秋瑟瑟”留给人们的是秋风中荻花瑟瑟发抖的画面,而痖弦的“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一句,则借助湖沼的明静让人看到了荻花慢慢消失的过程,紧承上一落叶的意象的对接,完成对整体视觉上对秋意的的描摹,画面丰盈而清晰。而“七月的砧声远了”一句,又继视觉的冲击之后,从听觉的角度,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一个空旷的想像空间,让抽象的砧声在读者的耳畔萦绕,而渐渐远去,留下一缕缕的余音。

也许相对于前面的几个意象而言,画面的营造还的有些单调,有些不足以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秋意,诗人又缀以“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一句,用“雁子”和“辽夐的秋空”两个意象,充分调动起人们的日常的情感体现,勾画出一个宏大的背景来,让秋意在这样的背景中渗透开来,融进读者的心中的那一块明丽的秋空之中。

如果说前面的几个意象的营造,都是着眼于宏阔的画面,给读者带来的远方秋天的背影的感觉的话,那么,“南国小小的山径的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北方幽幽的寺院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则是落脚于典型的细节的刻画,给人一种具体而微的真实感觉,让你真切的感受到身边如手指缝一样熟悉而亲近的秋意。这些秋意的刻画又是这样的唯美,这样的真切,直抵读者内心,逼视你的眼前,让你躲之不开,避之不及,只有仰望,只有静听,而在这仰望与静听之中,那浓浓的秋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浸透了你的发际,你的眉梢,诗人的意象已经无声之中铬进了读者的心中,有限的文字之内,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思绪和无尽的秋韵,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清代画家兼诗人方薰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痖弦的这首《秋歌》的确是一个虚实结合的确切诠释,有限与无尽的经典例证。

                                   

  

附:

     秋歌

——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