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在旅途 > 详细内容
让人欣喜的开端
发布时间:2013/11/28  阅读次数:512  字体大小: 【】 【】【

应该说这是一个让人相对满意的开始。

这个开始其实已经让我等待了许久。甚至已经记不清楚是这个念头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只不过,在自己书橱里,那一本蓝皮的《课堂观察》(第一版)可能还会显示出这个年头似乎有些遥远。这是第一次接触“课堂观察”这一个词语。

但是,因为诸多的原因,这个词语只是在自己心里沉淀了一段时光之后,并没有真正留下多少思考,更没有想过有哪一天能够真正地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

今年的上半年,在师大学习期间。其中的一个教研员,在讲课的时候,又再次提到了这个词语,也再次提到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这节课又再次触发了已经沉淀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记忆,让我又想到了躺在书橱里的那本蓝皮的书来,又想到了很久之前没有能够实现的那个想法。

回来之后,心中就一直不安,这个想法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很快就又邮购了第二本《课堂观察》(第二版)。这一本与原先的那本相比,内容更详细了,操作性也更强了。读之欣然有落实之冲动。但是,又由于环境所限,又由于担心别人的看法。这个想法也依然只是心中的一个想法而已,尽管还是有着很强烈的落实的意识。但是,毕竟对于这本书的学习比以往更加深入了,体会也更多了。

恰好,这一段时间学校正在提倡高效课堂。而听课就成了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且,学校还下达了硬性的听课任务。也正好催生了对这一想法的思考:能不能将这种想法付诸实施?

也许是一个巧合,在一次听课之后的评课会上,我给学校的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听课走向专业化。并向领导推荐了这本书,于是《课堂观察II》这本书很快又放在了自己的书桌之上。

在再三的认真的学习了这本书的内容之后,在反复的思考之后,感觉只有打破以往的各种担忧,只有真正的落实起来,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纸上谈兵毕竟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于是,在整个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内,开始物色人选,因为还不知道后面的努力后会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只是组成一个试验性质的听课小组,并不敢过于张扬或是公开招人,只是悄悄地通知了几个自己认为可能会参与这项活动的几位老师。本来是想一二年级各选上三个,三年级选上二人,一共8人,可以先做起来。但是,可能是高三的工作比较繁重,没有人参与,高一有一位又想参加,于是,整个小组就由原来的8人变成了7人,这也比较到理想——原来的想法就是610人。

小组组建之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借用学校的会议室,临时开了一个短会。主要是就自己所知道的有限的内容和大伙作了传达,同时,将一些复印的材料发给了各个成员。又依照各个成员的平时的课时安排,定下了每两周听一次课,时间安排在周四这一天的下午。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前天的下午,给小组的同志下发通知,准备本周的听课安排。其中一位同仁决定自己先开始,让大伙听她的语文知识这一课。

因为时间毕竟有些仓促,本来的课前会改成了下发通知。而课堂观察的维度也由我来安排,量表由大伙自己制定,关键是下午的四点要准时参加。

下午第四节,小组7位同志准时到达,除一个讲课之外,大伙都带着自己的量表和记录来到了教室——还真蛮像回事的。

课堂的观察由于有了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方向,整节课上,几位同志神情都比较专注——都在自己的观察角度上观察着自己的项目,不停的做着记录。原来课堂听课的松散现象不见了,原先的漫不经心的听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观察内容的记录与整理,一节课下来,比讲课老师还要忙。

下课之后,大伙一起开课后会。参与观察的6位同志,每人都有内容可讲,都有内容可说,远不是以前的只有一个人讲评,只他只做旁观的情景;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所得,都在依照自己的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内容很是充实,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但是,大伙的发言的热情不减。整个过程竟然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大伙的情绪很高,效果很好。我特意问了一下讲课的老师是不是有收获,她的问题是当然。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表现:

一是老师们能自觉地进入了自己听课观察的角色,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目标来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观察对象。尽管这次课堂的环境有些限制了观察的角度,但是,老师们还是认真的执行了课前制定的观察对象、内容等任务。

二是在整个课堂中,能够围绕自己的观察任务,能够围绕“能观察、能记录、能解释”这一原则进行观察。内容比较详实、具体,甚至人数、次数等内容都很具体。

三是在课后的交流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给出较好的解释和建议,克服了随意性的发言和散漫式的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们的积极参与、观察认真的态度,这是最为宝贵的一点。

但是,毕竟是第一次的试验,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量表的制定有些随意。到了课堂才发现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甚至有的量表还限制了内容的记录。

观察点有所转移。不能围绕自己的观察对象和观察任务落实观察,有时间不由自主的随同老师的教学而置换了观察对象。

观察并不是依照自己的教学需要而制定的。有一种“为听课而听课”感觉。而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观察才能真正的让观察为“我”服务,才能让观察更好的发乏挥作用。

教学观察的维度不清晰。四个维度的细节没有认真学习,观察存在平面化,没有立体感。

在老师的个人特色以及建议这个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尽管问题多多,但是,从课本到落实,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第一步毕竟迈出来了,这就是本课的最大的收获。

是为之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热门信息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