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在旅途 > 详细内容
认知失调
发布时间:2018/2/26  阅读次数:428  字体大小: 【】 【】【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期,势力逐渐强大的匈奴,不断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遭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数千名匈奴骑兵赶往这里。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一百多名骑兵,以为李广是引诱自己的,便不敢贸然攻击,只得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此时李广的骑兵比较恐慌,而李广却非常沉着:“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后面有大部队,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现在,我们继续前进。”于是,到了距离对方仅二里地左右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散漫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附近肯定有伏兵,一直不敢进攻。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就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李广百余骑便在安全返回了大营。
这则见于《史记•李广将军列传》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这则故事中,匈奴之所以不敢进攻李广,是因为在他们采用了一种习惯的思维和逻辑:人们在遭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会思想上警惕起来,严阵以待来犯之敌。最差的表现也是选择逃跑以自保。
从动物边缘系统的反应来看,人们对待危险的一个程序是:冻结、战斗或逃跑。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的思维和反应。
而眼前的现象却是李广们散漫的反应和行为,这些行为的反常与匈奴的思维出现了反差,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骤然增加,在这种压力与疑惑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他们选择了与原有观念与行为完全不同的选择——退兵。
像这种面临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个体就会感到紧张(失调)的现象,就是费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与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二者我们都能意识到,因此,我们就能感受到失调,心里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就会努力消除自己的压力。
解决认知失调的途径有三条:
1、改变认知,使其符合行为。如我们有时间急着打的,却没有能等到一辆车,就开始步行。在自己步行的过程中,内心会安慰自己,步行也好啊,这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这样的认知,就消解了自己因为没有拦到车而产生的内心的不舒服感,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一致起来。再如平时学习中,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比较差,而在一次考试中,却考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学生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还是有可能学好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可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而一些学生尽管平时感觉自己学习还行,如果一连几次都没有考出好的成绩,往往也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变得没有信心,甚而至于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最终结果,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
2、改变行动,使其符合认知。如上面的例子中,匈奴之所以最终逃跑,就是选择了这样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认知(对方有埋伏)一致,从而消解内心的压力。如在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会让一些不太遵守纪律的学生担任纪律委员或班长,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产生应该遵守纪律、带对遵守纪律的认知,如果自己不遵守纪律,就会与自己的认知不一对致,内心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了调整这种感觉,就得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认知一致起来,改变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3、增加新的认知,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有些瘾君子,有时决定要戒掉这种习惯,但是,又禁不住自己的欲望,为了缓解这种内心的不协调,就可能会找到吸烟不会对身体不好,甚至还有可能对身体、心情有利的事例,让这样的认知调整原来的不协调情况。如,有的学生自认为聪明,但是在考试中却考得不理想,这时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如果他不想认可这一点,就会找到自己“爱玩,没有花功夫”的理由,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将精力和时间更好地用在学习上,以便改变自己的失调。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热门信息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