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班级管理 > 详细内容
例谈班级管理的智慧与机智
发布时间:2017/10/22  阅读次数:448  字体大小: 【】 【】【


案例                                     难闻的气味

  

       5月18日下午,一张纸片出现在我办公桌上,内容如下:

       宁老师:经众人统一协商,在此向您反映一个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近来,班里后排的许多同学总是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经初步验证,该气味来自小悟(化名)同学脚上、身上或者其位置上的其他异物。许多同学表示已经难以忍受,该气味已经严重影响后排众多同学的正常上课及复习,喷花露水、开窗等措施也难以奏效。由于小悟同学性格比较怪异,我们不适合直接与其调解,希望能由您出面并建议该同学换一双无异味的鞋子并洗澡,让后排的众多同学能有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进行最后的复习。

           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建议,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向您表示感谢。

       后面有十位学生的署名。

       看到这张纸片的内容,我感觉到这个事情虽小,但必须及时处理,否则,真的要影响二十天后的高考了。

       同时,也得考虑小悟的特殊情况。在高二下学期的一次谈话中,小悟告诉我,他有中度的抑郁症,而且也从其家长处得到确认。所以,他会让同学感受到“性格比较怪异”。当然,也有任课老师向我表示小悟“不可思议”,我只能说“我来处理”。

       晚上,我进入教室,在小悟的座位附近转了转,只闻到花露水、风油精的味道,期间,看到一位女同学将花露水滴在湿巾上并以此捂住鼻子,还有许多人时不时有捂鼻的动作,但我没有闻到所说的“令人作呕的气味”,于是,我故意看看小悟正在做的作业,还问了问近期复习情况,还是没有闻到“令人作呕的气味”。

       我怀疑自己的鼻子,因为自己这方面的感觉比较迟钝,我还以为,花露水、风油精的味道掩盖了他们所说的“令人作呕的气味”。

       晚自习结束后,我等学生基本上离开教室时,再次进入教室,单独与座位距离小悟较近的一位女生进行了交流,这位女生说,“偶尔会有”这种情况。

       第二天早上、午休期间,我多次靠近小悟,但说实在的,的确没有闻到“令人作呕的气味”。也许真的是自己鼻子出了问题,也许是小悟自己感觉到了一点什么并做了处理。

       下午,有位男生专门到我办公室再次说明该事情,希望我及时处理。

       无论怎么样,还是需要恰当的处理的。我找了一段一个太原女子斥流浪汉“不配进火锅店吃饭”的视频。在长达8分26秒的视频中,既有该女子多次斥责流浪汉的内容,也有多位顾客尤其是一位男性顾客对女子表示不满,甚至请该女子离开的内容,还有流浪汉讲述自己情况的内容。

         晚自习时,我把这个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众多学生对该女子的言行多次表示不满。视频结束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你如何评价该女子的言行?其二,如何评价周围顾客,尤其是这位男性顾客的言行?其三,如果你是这位流浪汉,经历该事件后,你会怎么做?当抛出这三个问题时,我明显感觉到少数学生已经知道我播放该视频的原因了。

         第三天早上,我进入教室,再次转到小悟边上,看到他已经换了一双鞋子,周围没有闻到花露水、风油精的气味,周围的学生放声早读,没有看到捂鼻子的动作。多次关注,一切已经回归正常。

       正当我沾沾自喜之时,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小悟经常请假,偶尔会先发个短信告诉我,偶尔需要我打电话询问。在一次我打电话之后,他发来一个短信说:“我都不好意思了,换个方式说吧。在绝对运动的时间面前,我会竭力保持心态的相对静止,在每周之末发挥主观能动性,回家接受积极文化的熏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站在总揽全局的立场上做出的价值选择!所以聪明的宁老师你应该明白了吧。明早九点,准时到校。”后面署名“真的很不好意思的小悟”。

         该短信虽然借用了我非常熟悉的教材术语,但这些话还是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这件事,我处理得当吗?

(浙江省江山中学宁慧青;江山市外国语学校毛淑妍)

                                                          

  

例谈班级管理中的智慧与机智

  

班级管理,毫无疑问是需要智慧与机智的。

班级管理的智慧与机智,往往体现在对情境的理解,对事件的认知和所采取的行动三个方面。本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         对情境的理解

情境,是一个事件之所以发生的背景、甚至原因。从管理的角度看,情境是影响事情解决的一个具体因素。能否认识到情境对于事情处理的影响,也是一个班主任管理成熟与否的重要体现。

关于情景的重要性,有很多论述可以供我们参考:

①萨提亚认为,人的生存模型是由自我,他人和情境共同构成的。她所论述的讨好、责备、超理智和打岔四种生存姿态中,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对情境的不同关注,会引发人们不同的生存姿态。

②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有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 E)。

在这个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③同样的,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一书,更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情境的重要。如,教育学理解本身就是实际的理解——对于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如,我们必须给实际的教育情境以优先的考虑,因为正是这样的教育生活,才是最根本的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教育反思是指向对儿童生活事件和情境的教育意义的反思。他甚至认为,“在具体情境中与孩子相处才是教育学的精髓”。

由此可见,具体的情境,是我们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脱离了具体情境,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带入表面甚或偏面的泥淖。对情境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理解,则有助于我们对于事情地正确处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班主任老师对于情境的关注,尽管这样的关注只是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的留意,而不是意识层面的重视。如,“看到这张纸片的内容,我感觉到这个事情虽小,但必须及时处理,否则,真的要影响二十天后的高考了。”如,考虑到“小悟的特殊情况”,考虑到“也有任课老师向我表示小悟‘不可思议’”等。这些对具体情境的分析和理解,是影响老师后面行动的重要因素。但是,略有遗憾的是,老师对这个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体察和分析。如果能更多地考虑到“二十天后的高考”这个具体的情境的话,对于这个事情中其他学生联名写信的举动,也许会有另外的看法,也许就会看到在学生们这个举动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正是学生们面临高考压力时的一种紧张和焦虑。

我们知道,如入学考试、就业、失业、迁居等一些事件本身会带给人们一些压力,心理学上叫做一般单一性压力。

处于压力之下的个体,尽管生理、生化指标上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是往往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这个时期个体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会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中的一些微小的事情,也会引起个体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接听电话、家里来客人等,都有可能引发其大发雷霆。也许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对于小悟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的临近,学生们的内心的压力和焦虑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于小悟的反感也就会越来越强烈。从“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建议,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以及“有位男生专门到我办公室再次说明该事情,希望我及时处理”这些语句来看,学生们的内心的压力以及焦虑程度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能够对当前这个情境有这样的理解,那么,我们做工作的针对性,也许就会更好一些。这个事件也许只是一个外在,更需要处理的,可能是这个事件背后学生的群体性焦虑。

也许正是老师对于小悟这个学生的“中度抑郁”情境的理解,才有了后面采用视频这一方式而规避正面交锋的行动,这也是对情境理解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         对事件的认知

管理的智慧,是一个不断丰厚集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座孤岛,看不到自己地平线以外的风景。我们对于事情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范围之内的,这样的背景下的认知局限是确定的。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让管理更有效果呢?个人觉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规律能让我们突破自己的经验、甚至盲目行动的范畴,让自己的管理更为专业、智慧。

就如我们这个案例中,尽管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小悟的座位附近转了转”、“我故意看看小悟正在做的作业”、甚至“第二天早上、午休期间,我多次靠近小悟”,但是“的确没有闻到‘令人作呕的气味’”。那么,为什么其他学生还一再坚持小悟身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气味要求老师尽快处理呢?

我们先看一则故事:

哲学课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拿出一朵假花,说:“真理就好比这朵花,

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你们仔细闻一闻,闻到花香的请举手。”

学生们纷纷嗅闻着空气中的香味,不久,有两三名学生举起了手。

教授的表情看来有些失望,他拿着花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说:“只有这几个同学闻到花香吗?请你们集中精神,再仔细闻一闻吧!”

学生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用力吸气,都希望闻到教室中的香味。

不久,有三四个学生也举起了手。

“好极了!”教授鼓励道,“你们只要仔细闻,就会发现这朵花真的很香!”

学生们一个个举起手来,从十多人变成二十多人,最后全班都举手了……

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都能从这朵假花中闻到了香味呢?

这就是暗示情况下产生的集体幻觉现象。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这一现象有很好的说明: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到暗示性。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他还列举了在大海上游弋的“贝勒•波拉”号护航舰上的全体船员因为受到暗示而将几根长满了树叶的树枝看作一只遇难船只的集体幻觉的例子。

也许,班级学生之所以闻到了“令人作呕的气味”,也是学生们受到暗示之后所产生的集体幻觉。而这样的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其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们因过于聚焦高考而让自己的心理产生了变形。

如果能够透过学生联名这一事件,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并以之作为工作的重心,而不是就事论事,以此事的化解作为工作的结束,我们的管理也许就会更有效果。

三,采取的行动

相对于内在的智慧,机智则更多地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

如案例中,老师看到学生的纸条之后,最直接的反应是“这个事情虽小,但必须及时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也没有轻信学生的一方之言,也没有直接将小悟喊来对质、说教,而是多次不露声色地亲自观察、体验。以此来确定事情的真实性。这种行为对于后事的处理,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我们也相信,老师的这种感觉以及观察体验的行为,极有可能是没有过多思考之下的直接反应,是机智敏感性的体现。

再如,本案例中,老师为了避免直接的处理方式会给小悟带来难堪,还是用了心思的——采用了播放视频的方式,从侧面引导学生。我们相信老师的这种行为确实是出于为学生着想的目的。也许也正是这样的目的,让小悟最终尽管难为情,也没有表现出和老师的直接对抗。甚至这个学生还能够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善解人意地给老师一个定心丸——“明早九点,准时到校”。可惜的是,老师如此良苦用心,还是被更多的学生发觉了,甚至就连处于中度抑郁(这点也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的小悟本人,也产生了不舒服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情况,引起了老师本人的思考,也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案例。

那么,为什么老师如此用心,却没有达成理想的效果呢?

其实,老师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既要化解这次危机,又不想给小悟带来伤害。

但是,学生是很聪明的,很多时候,老师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往往会在学生的觉察力面前露出原形。所以,如何巧妙地利用外在情境,将问题解决于无形之中,还真是需要动动脑筋的。

例如,召开一个主题班会:为了迎接高考的到来,排除目前的紧张、焦虑情绪,我们准备召开一个心灵体操班会。(定好一个能保证相对安静的时间。)

班会要求:

1、每人要整理心情,放空身心。

2、每人换上一身洗干净的衣服,包括鞋袜。最好沐浴、头发长的也可以理

发。(这是前提条件,必须落实。也许学生在换上干净的衣服的同时,不用老师说,自己也会沐浴净身。)

操作:

1、将手表、眼镜等物品放在一边。让学生选择一个相对舒适的姿势坐好,

闭目,放松。头脑呈现“高考”二字。看清二字的形状、大小。

2、作三次深呼吸。可以在之前给学生简单讲解具体的读秒呼吸法。

3、老师说引导语,引导学生全身放松:按照头部—肩部—胸部—胳膊—腹

部—大腿—小腿的顺序,依次放松。(这个环节视情况而定,可以重复。)

   4、在学生进入安静的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复述以下内容:

           我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相遇,这是我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过程;

           你的到来,提醒我尽量把我的学习做好;

           我做得越好,我们相遇的过程就越愉快;

           所以,你的到来,是帮助我提升自己;

我知道,我还有些内容还没有掌握,我会尽力在这一段让自己掌握更多。

         我知道,目前我还不完美。我会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相信我们的相遇会让我变更加完美;

         在最后二十天的日子里,我会放松身心,一步一个脚印,充实每一天。

         我会以愉快的心情,迎接你的到来。

谢谢你!

(引导语可以视情况作相应调整。)

5、唤醒学生,再次观想头脑中“高考”二字,看有无变化。

  一般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放松和引导,学生的情绪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同时,小悟的个人行为也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被其他同学知觉的情况下得到消解。

当然,这样的形式,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其他诸如开成动员大会,甚至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都是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的。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小悟的个人行为在群体的活动得到无形的化解。

    

尽管本则案例留给人很多的思考,但是,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了班主任老师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反思,看到了班主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这大概也是管理智慧和机智所遵循的一条必经之路吧。

“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范梅南的话,也许会让我们对教育的智慧和机智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