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话题研讨 > 详细内容
追本溯源,重在引导
发布时间:2011/11/13  阅读次数:926  字体大小: 【】 【】【
  
案例提供:杨诗云
           萧文(化名)是我教的第四届学生,现在已经离开学校四年了,但是因为对他的教育不成功让我一直不能释怀。做这个案例研讨,目的有二,一是想借鉴各位老师一些好的做法和想法,让自己再遇到这样的学生时教育更为给力。二是给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一些借鉴,让他们在教育类似这类学生时也少走一些弯路。谢谢大家!
          
一、关于萧文的小资料:
           身高1.70米,外表英俊、潇洒,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独立性较强,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衣服、鞋子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初一时由于在原学校和其他同学打架,该上初二时来我们学校重新上初一。平时,喜欢和高个子的男生在一起玩,在班里也比较有人缘。但当有人冒犯他时,攻击性较强,下手比较重。女同学告诉我,跟他玩可以,但是做朋友不合适,不能交心,能说会道,不办实事。但是,在各科老师面前,萧文表现都不是太差。
二、家庭背景
           萧文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上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被判给了父亲,但是父子很少沟通,大概一年后其父再婚,又娶了别的女人,生了个男孩。生母因为离开新乡去外地打工,中间一直没有管过他。因为后母和他关系也不是很好,父亲收入也不是太高,他就晚上住在父亲家,平时去其大娘家吃饭,所以比较有眼色,家务活干得比较不错。萧文上小学六年级时,母亲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在外打工,随即回到新乡,他开始时不时去母亲那里,有时晚上也在母亲那里留宿。母亲生病时,他也能照顾她,平时对母亲还算孝心。但是,据其母亲告诉我,这孩子的虚荣心极强。
  
三、具体事例
事例一 反对妈妈扫马路
           因为母亲没有工作,身体又不好,一直想找个事做,挣点生活费。后经人介绍,他母亲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但是因为要扫的马路恰好在萧文以前上学的地方,他死活不让他妈干这份活,说丢他人,让同学们看了不好。虽然清洁工的工资不算低,但是他一次次地要求他妈妈,不让母亲去扫大街。最后他母亲找了个在台球厅外看车的活,一个月才450块钱。
事例二 省吃俭用买手机
因为学校以前上早读和晚自习,早上父亲和后母不会给他做饭,所以往往萧文早上会有3块钱的早餐费用。加上母亲有时担心萧文吃不饱,也给他点零花钱。萧文大概平均每天有5块钱的饭钱。但是,萧文竟然好几个月没吃早饭,晚自习前也没加餐,花了300多块钱买了个手机。只因为,和以前的同学在一起时,看见别人有手机,自己没有,觉得很没面子。
事例三 没收拾好不许去学校
       我教了他近三年,但是其父亲从未来过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打电话都是他大娘接,之后不了了之。其生母因为看车的时间和家长会冲突,总是抽上午9点以前的时间去学校找各科老师了解了解情况。但是,每次其母亲在来学校之前,萧文一般要建议母亲穿上好看一点的衣服,还一再叮嘱母亲要把头发洗干净,鞋擦干净,再来学校。没有收拾好,千万别来学校。
                 事例四 拒穿老师给的旧棉袄
           2007年的冬天显得特别的漫长和寒冷,好像在新乡的天气史上这是最冷的一个冬天。教室里虽然开着暖气,却有一种寒彻心扉的冷,但是萧文仍然穿着他那身深蓝色的校服,天天如此,整洁而又干净。“你怎么不穿棉袄呀?这么冷的天,能受得了吗?”每天看见脸色苍白的萧文,我都忍不住问他一句。好几次,他总是很自然地回答说“老师,我不冷。”于是班上的学生都知道,萧文不冷,也不怕冷。但是我仍从他苍白的脸上看出他的寒冷,难道他没有棉袄?
于是,我从家里把爱人穿小了的一件八成新的,质量和款式都特别适合萧文的棉袄拿到了学校。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特地在放学没人的时候,把萧文叫到我的办公室,我谎称是他妈妈怕他冷让朋友捎到学校的。他很高兴地接过了棉袄走了。我想萧文下午一定会穿上棉袄来上学的。但是 ,我错了。他下午仍然穿着那身深蓝色的校服。
事后,萧文的母亲告诉我,那件棉袄萧文一直都没有穿,听说嫌样式不好。
四、尝试过的措施及效果
           这四个案例除了第三个是我的亲身经历外,前三个案例都是他妈妈跟我说的,还一再叮嘱我不能让同学们知道这些事情,但是,又希望我能教育他的儿子,不漏痕迹地教育萧文。我一心想帮助这个无助的母亲,加上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在班级活动上我开了几次班会,如:1、以感受母爱为主体的分享活动,让每个学生读一些打动他们的关于歌颂母爱的文章。谈体会,历时一个多月。萧文的妈妈告诉我,萧文的行为的确有些改变。2、以“我们需要不需要手机”为题的辩论会,让一些想买手机的同学打消了买手机的念头,但是萧文还是最终买了手机。3、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为主题的讨论会,也使萧文减少了和以前那群好打架的同学的接触。如此等等。另外,知道他爱面子,他犯了错误我一般会私下找他谈心,也不乏批评教育,他也能改正。除此之外,我还教她妈妈怎么拒绝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但是,令我吃惊的是萧文最后还是提前退了学,硬是让她母亲借钱给他跑当兵的事情,还告诉他母亲,你现在给我投资,等了当上了兵,再提干,这些钱都会回来的。
五、我的困惑
1、有人说学生的虚荣心既不妨碍班级其他同学,也不危害社会,有必要教育吗?我也怀疑自己教育萧文的出发点对吗?
2、如果我是对的,为什么我的教育不能让萧文远离虚荣?这些办法失败在哪里呢?
             3.我个人认为萧文的虚荣症结在于他的家庭教育。那么家庭教育方面的突破口又在哪里?班主任该怎样做好家长的工作呢?
  
追根溯源,重在引导
  
问题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也许要得搞明白四个问题,才能使这一问题有一个让自己相对满意的答案,那就是,什么是虚荣心?学生为什么会有虚荣心?如何认识学生的虚荣心?如何引导学生远离虚荣心?
1 什么是“虚荣心”?
据《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虚荣”一词有两种含义:
①名词,表面上的光彩:虚荣心。②形容词,爱慕虚荣:他特别虚荣。
依照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平时所讲的“虚荣心”一词,应该是指学生们有意无意中追求的一种表面的光彩,而这种表面的光彩,对于学生而言,是目前阶段所不应当追求的。(如果放在成年人的身上,这样的追求可能就不是表面的东西,而可能是正常的。)这种不正常的追求,又往往会影响到学生们将来的发展,或者可以说,这样的追求,正在影响着学生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学生,有可能会形成在我们正常的道德评判体系中所不能承认的金钱观念、价值观念甚或世界观念,这也许正是为什么我们会把学生的这种行为叫做“虚荣”的原因吧。
       2、学生为什么会有“虚荣心”?
学生之所以会有“虚荣心”,大多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如,有的家庭比较富裕,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待学生物质上的要求一般都能满足,即使是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家长也能尽量满足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心里就会觉得自己就应该比别人多享受,慢慢就会形成虚荣心;也有的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娇生惯养,甚至孩子提出超出家庭能力的要求,也总是想尽办法满足,这也很容易让学生养成虚荣心,而且,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虚荣心较第一种会更为严重,学生的思想工作相应的也很难做,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不仅仅虚荣,而且大多很自私;也有的学生是因为结交了一些不思进取、注重享受的人,也同样会形成注重攀比,讲究排场的虚荣心;当然,也有的学生对于外界的诱惑抵抗能力较差,受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或是“明星”们的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实际,不做积极的努力,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同样也会产生虚荣心。还有一种就是因为过分的自卑而产生的虚荣心,也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3、如何认识学生的虚荣心?
对于学生的虚荣心,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毫无疑问,虚荣心是学生没有能够立足于目前的自身的状况,或是就学生自己目前的状况而言,是尚不能达到或不应该达到的一种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下,学生的精力和努力极有可能会偏离了正常的努力轨道,养成懒惰、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思想,出现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不良的行为。而这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显然又是背离了我们的教育的目的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这一问题的核心吧。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平时所谓的“虚荣心”是每个正常人心中都多多少少存在的一种正常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只不过,成年人和学生们比较起来,更有分寸,更知道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自己所追求不到的,所以,与学生相比,成年人的虚荣心也就显得相对更符合实际,更接受自己的生活基础。
如果我们抛开了平时社会上这种常规的道德评判标准,抛开所指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话,那么,这种“心”,是一种“虚荣心”,还是一种“争胜心”或“自尊心”,我觉得无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那么,说到底的话,学生们身上存在的这种我们所谓的“虚荣心”, 从内心深处讲,也可以看成是学生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自尊心的一种表现。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立足点,是转化学生,让学生远离虚荣的一个把手。
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虚荣心和爱面子,有时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爱面子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并无什么好坏之分。不能把学生的爱面子思想,也一概归为“虚荣”之内,这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例如,在本案例中,萧文说妈妈没有打扮好不让到学校来,与其说是虚荣心,还倒不如说是正常的爱面子心理。而拒穿老师给的旧棉袄,也许只是一种自尊心的外在表现,至于他说嫌样式不好,也许只是一个比较好的借口而已。
4、如何引导学生远离“虚荣心”?
  
我们既然已经明白,所谓的学生的“虚荣心”其实也是学生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自尊心的一种表现。那么,作为教育者,就要能够及时发现这一“虚荣心”的背后折射出来的那一丝亮光,及时抓住这一亮光,因势利导,才能可能将学生劣势化为优势,才有可能将学生的“虚荣心”转化为真正的“争胜心”、“上进心”和“自尊心”,让学生远离这种“虚荣心”,从而达成我们心中的教育效果,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舆论引导。既然学生的“虚荣心”是自尊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
就不妨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可以大造舆论,让学生对这种现象公开讨论,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争胜”、“追求”和“自尊”这几个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诸如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中学阶段应该有什么样的“争胜心”?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应该有的追求?怎样才会换来自己未来的真正的幸福和成就?如何让自己的中学时光更为充实,更有意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们直接讨论,什么是虚荣心?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中间的虚荣心等问题。讨论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未来的道路该如何走。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让学生从伟人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如,《毛泽东自传》,《杨振宁传》等,从这些伟人的成长经过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这样的舆论导向,其实就是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洗礼,让学生从更高的处看到自己成长中的不足,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转变认识,提升自己。如,毛泽东上学时期的“三不谈”,对于学生而言,也应该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像上面案例中杨老师开展的“以感受母爱为主体的分享活动”、 “我们需要不需要手机”为题的辩论会、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为主题的讨论会等活动,虽然很具体,但是,总觉得还是更多的着眼于从一时一事的讨论,学生们可能不会从更好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有可能还会囿于局部的认知,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
  ②联手家长。虚荣心很大程度上有家庭的教育有关,而且,学生在经济上不可能独立,他们的虚荣心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家庭这个的后盾之上,所以,在舆论引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和家长结合,从实际上切断学生这种虚荣心的物质根源。事实上,学生的“虚荣心”大多表现在吃穿玩乐等方面,而这些又无一例外的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持,而家长这一物质提供者的对于学生虚荣心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虚荣心的存在程度。在这方面,可以和家长积极沟通。家长工作的突破口,就在于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本着为学生着想的目的,努力和家长达成共识,一般而言家长是能够接受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心和家长提出“再富不能富孩子”这一观点,努力获取家长的支持,一旦有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那么,让学生远离虚荣心就有了更为真实的基础、更为有利的条件。(当然,即如学生是因为交往不慎或媒体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虚荣,同样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③兴趣转移。这是建立在前面对虚荣心辩证的认识之上的应对措施。这一措施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虚荣心本身所包含的“争胜心”、“自尊心”等积极因素,加以引导、转化,让学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当然,这也是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我们前面的舆论也好,家校联合也罢,其实都是在为这个关键作准备的。学生既然虚荣心,那么,他的爱好、精力也必然会集中在这些“虚荣”之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的爱好和精力从这些方面转移开来,用新的积极的兴趣和爱好来取代这些好的虚荣,可能就会有较好的效果,正像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如果想让田地里不长野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同样的,在让学生远离虚荣心这一问题上,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种庄稼”的办法,从学生这个角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争胜心”和“自尊心”,把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等转移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在这个环节,可以分二步走。在此不再过多的展开。
首先是积极性的倾听,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这里强调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个体的交流与沟通。目的是发掘、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秀和优点,以便后期有引导更为有效。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多听学生的看法和认识,目的是从学生的话语中,及时发现学生“争胜”“自尊”等方向所在,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期望所在,这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其次,巧妙引导。在了解了学生心里的具体的意图之后,就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哪些兴趣是正常的,哪些是目前阶段所不能够实现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积极心理,积极鼓励学生从虚荣的方面转向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争胜心上来。同时,重要的就是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学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目标,生活规范要求等。(在这个阶段的初期,不防给学生一些压力甚至是强迫性的要求,要求学生如何做。)让这些作为一道护栏,把学生圈定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这里面还有一个督促落实的问题。)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或自己的兴趣上来,完成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落实的过度。学生的精力一旦转移过来,那么,其他方面就会考虑不多,慢慢的学生的虚荣心就会消弥在这些积极的状态之中,从而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