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话题研讨 > 详细内容
学生为什么感受不到教师的爱
发布时间:2011/11/27  阅读次数:1399  字体大小: 【】 【】【
学生为什么感受不到教师的爱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教师对学生有没有爱?
这个问题好像是问得白痴,因为,我们都会觉得,作为老师来讲,对学生是不可能不爱的——爱是教育的旗帜上张扬的一个耀眼的大字。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这种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这样的爱让学生们感受不到呢?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的爱的特点。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事实上是一种职业的爱。这种爱明显的带上了教育这一职业的特征。
1、泛爱性。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职业的爱,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其他的种种之爱,如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和爱情之爱等等。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既不依托于亲情的那种浓于水的血缘深情,又不寄寓于情动于中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相思与爱慕,当然也不类似于情趣相投青谊入云的朋友之情。这种爱是一种简单而又单纯,明了而又淳朴的爱。因为,这种爱的存在,没有其他的利害关系,没有其他的前因后果,有的仅仅是师生关系,仅仅是教育关系。而正是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恰恰排斥和否认了其他类型的爱的因素,一般而言让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也没有让人退却的空间,“有教无类”不正是这种关系的很好的说明吗? 仿佛和“来到店里的都是客”一样,只要来到你的教室,就是你的学生,只要来到教室教你,就是你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爱必然是一种职业的泛爱,是一种基于做了教师这种职业而产生的一种爱,这种爱是立足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必然的要求和标高,就像是其他行业所提倡的“微笑服务”一样,不可否认的带上了一种“强迫性”,这种爱面对的是学生的全体——“为了一切的学生”,是对自己所教育的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的一种爱,那么这种爱必然不会聚集在某一个学生的身上,也必然不会像其他类型的爱一样细致而亲切,也必然不会表现得强烈而直接。
2、教育性。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其他爱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这种爱充满了教育性。是基于教育的根基成长的爱的翠绿。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对学生的爱,始终围绕着教育这一核心。老师不仅会为学生的成长进步而高兴,而更多的可能会关注学生成长过种中的问题和不足,更多的会表现在对学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批评和教育上。而显然,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自身的问题或不足可能比优点更能出现在作为老师的成人的视野之内,而这些批评和教育,又往往会因为方式、手段、时间、地点甚或语言的表述不当等诸多的因素,产生了一定的变形或扭曲,折射在学生心里的印象与老师的教育的本来的目的,有可能有着一定的距离相距甚远。有些时候就往往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更多的感受到是老师的压力和距离,感受不到这些批评和教育中包含的爱的的用心,甚或有的时候就会对老师的这些批评和教育产生了莫名的怨恨。
3、单向性。相对与其他各类的爱的表现而言,老师对学生的爱的表现大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双方交流的平台不一,交流大多是单向的。尽管老师是以爱的名誉来对学生教育的,但是,因为,师生双方所处的位置很多情况下并不在同一个平台之上,而上处于一个相对垂直空间,不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对自由而平等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效果很显然让学生会感到一些压力,甚至影响或是制约着交流的效果。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又往往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交流,这种交流背景中老师拥有话语权,而学生很显然有一种被动的成分。这样的交流其实是一种没有平等的交流,尽管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是出于爱的目的,但是,这样的交流的平台和交流方式,很显然出限制了效果,即使是老师的好心爱心有时间也不一定能让学生们领情或是满意。甚至有很多时候,只能让学生感到了老师的说教或是轻视。
4、绝缘性。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几乎绝缘。老师对学生的爱,只因为教育的关系才产生的,而平时的教育又恰恰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这一范围之内,很少接触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而也正是这一点,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缺少细节性、具体性和需求性,缺少了生活的基础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而对于目前的学生们而言,像是物质之类的一些基本要求早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了,而自身的更高的需求又恰恰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忽略的,这种情况下老师的“爱”也就很难与学生的“被爱”产生相对亲近的关系,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即使是老师情满一心,学生本身也许并不领情。就像是恋爱中的单相思一样,尽管自己一心的爱着对方,但是,就对方而言,反而觉得带给自己的是难堪和折磨,哪里还有爱意可言?
爱,往往是在相对亲密关系下才能产生的和感受到的。《亲密关系》中讲到:亲密关系至少在6个方面与其他一般的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但,基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师生之间不可能有亲密关系的产生,但是,如果与学生有着相对较多的交流和接触,也同样会有亲近关系,这里特指是心理上的亲近关系。在这个方面,每年到学校来带着学生军训的教官们,都会带给我们这些方面的有益的启示:每年到学校来的教官,其实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就是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这十几天里,教官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甚至学生的动作稍有不对,或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是呵护甚或动粗,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军训结束欢送教官回部队的时候,学生们大多是哭得稀里哗啦的,有的还是死死拽住教官们的手,死活不让他们走。而我们的老师呢,和他们朝夕相处多年,而竟然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对他们的关爱,这也真的让人沮丧或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很值得让我们反思。
二、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1、多了解。(不再展开)
2、多沟通(不再展开)
3、学会信任。(不再展开)
4、学会共享。在这一点上,想多说几句。
①情感共享。排除“师道尊严”的作祟心理,能和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之上,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或感受大胆与学生交流,学会积极运用“我信息”,尽量排除“你信息”。中国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的往往是刚性的一个方面,个人的内心感受,如,痛苦与厌恶不满等情绪往往不敢流露,而且,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不敢给学生们打开一个缝隙,总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一个与自己相隔很远的人。如果能够与学生共享,老师就有可能与学生相处同一个平台,处在同一个视角,学生们可能就会更为积极的接纳自己的老师了,当然也就更容易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了。
②思想共享。在教学中不能总是让学生们跳进自己的“彀”中,要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是学生一路走来的同行者,是学生的同伴与交流者,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可能会更接近老师,与老师的心距可能更近,关系也就会更为融洽,也就更容易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