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话题研讨 > 详细内容
学生的痛苦有谁懂
发布时间:2018/2/26  阅读次数:426  字体大小: 【】 【】【

学生的痛苦有谁懂

近几年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前前后后帮助不少学生(也有校外人员)解决了一些问题。诸如,学生考试前的紧张、入眠困难、情绪问题、和其他同学的关系问题、作题考试没有信心以及和父母关系不好,等等。一般而言,都能有些效果。

但是,这个案例是我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甚至这个案例我根本就没有把握,不知道这条路如何进行下去,但是,他又是我的学生,我只能尽力去做。经过近三个多月的努力,从目前来看还是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鉴于此案例对于自己而言是一次突破,(当然对学生而言也是好事。)所以特意整理一下,又因为多次的交流过程,都是随机进行的,当时没有记录,不好再复盘,所以,这里也只能作大致梳理过程。(在此文发出之前,已经征得小A 的同意。)

案例背景描述:小A、男生,17岁。高二分科时转入我班。近大半年来开始休息不好,有时晚上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经常有头晕头痛现象。身体乏力。有自伤行为,多次划伤自己。和其他同学交往不多。有时自己在人有自己的房间哭笑;精神状态不好,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什么事也不想做。饮食差,食欲不高。与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表面上不错,但是内心很抵触。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上课听不进去课,学习基本处于听天命的状态。

家庭状况较好,父亲经常在外地,母亲陪小A在家。父母对小A期待较高。而且,要求较严,主要表现在分数与成绩上。但是,进入高中以来,小A在整个年级一千多人中,排名一百多名。高一二年级时,学习还很努力,状态也好。进入二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出现上述问题。

小A初中学习比较好,在当时的学校排名前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喜欢;

   外在表现:走路低头,目光多停留在眼前的路上、视野狭窄;身体及肢体僵直,不协调,不灵活;和周围同学基本不交流,一人独坐,时有冷笑;课堂时有低头趴在桌子上,不看黑板,不听课,时有揪头发、撕手皮的表现。

  

  接触过程:

第一次:试图了解他的的状况以及原因。因为办公室有其他人,我和小A选择在走廊上聊天。(当然这也不是一个理想场地。)一个多小时的接触中,小A情绪激动,甚至不时有用拍击走廊栏杆,发出哐哐的声音。身体抖动、时有后仰,语速很快:我必须要考第一。没有第一,就没有一切。我必须要强大,要能统治一切。

交流中,首先有几个追问: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得到第一?为什么说自己一定会成为第一?你得到第一究竟又能得到什么?

这几个问题中,小A只回答了一问题,那就是得到第一,我就可以不再受人制约,就可以控制世界。目前你没有能够做到这些,你又怎么办的呢?

他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自伤——自己在右胳膊上用尖锐的物品(多是小刀)划出了多道血痕。他认为,自己郁闷时,就采用划伤自己的方法缓解,感觉很是舒服。

这很让我吃惊。首先告诉他这种强迫行为是不可敢的,强迫的背后是什么。让休体察自己的感受,回忆画面,尝试让他学习腹式呼吸放松。

然后我给他讲解了一些非理性信念。小A略有回应。好像第一次听说,并有些接受。

在这次接触中,小A认为这一切基本上来自于家长对自己的约束。自己接受不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布置的家庭作业:1、走路仰头,步子略快些。2、每天找出一个快乐的小事,与母亲分享。3、如果再有冲动,可以用红色的笔画线取代。

从上次与小A的 交流中,感觉到他的家庭相处模式。就与他个人以及她的母亲进行了沟通,给他的母亲讲述了孩子存在的问题。原来小A在以前的学校里一直学习很不错,家里也一直为他而骄傲。现在对于他目前的成绩不太接受,考试后基本上受冷眼。而且,父母和他的沟通总是纠结在学习上。让他觉得父母无法理喻,好在他心里也知道父母是对自己好。有时也吵,但并没有做出对父母的过激行为。

与他母亲沟通后,重点提示她孩子的自伤情况,要她注意。特别提出,父母不改变,孩子是不是改变的。在这样的状况下,母亲认可孩子的状态,但是,小A的父亲认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并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次:这一次是小A主动找我,他说自己真的受不了了,要发疯。问他怎么了,他回应自己在晚上休息时,总会有其他人出现。严重困扰自己的休息和生活。

问他这几个人是怎么出现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小A回答说,他明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对,甚至时有冲动,为了控制自己,他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了8个小人来约束自己。而这几个小人的出现,没有想到竟然能够出现在自己卧室的镜子里,以致于他晚上不敢睡觉,有时就能感受到几个人出来对着自己吼叫。这个情况的出现,让我感受到情况的严重。(我当下的反应有可能是出现了幻觉。后来证明并不是。)

在和他交流后,发现他的三项任务中只完成了这一项走路有了改变,其他两项他觉得没有落实,很多时间就忘记了。

这一次小A接受了自己目前的现状,也改变了自己认为必须考第一的想法,但是,又觉得自己现在什么也不是,没有成功,反而给家庭带来了麻烦。情绪极为低落,而且,自己的自伤行为也并没有改变。而且,

建议他回家将镜子遮挡,也和他的母亲进行了沟通。现在他的母亲已经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而且,他的父亲也因为有一天小A在卧室一个人发出大声的笑声,才觉得有了问题。

我建议家长带小A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在一个周一,父亲带着小A到了省会一家医院,作了一个检查。结果是重试抑郁。(这点和我的感觉一致。)并给他开了几付药,但是小A却拒绝了。

第三次:小A不认可医院的结果,再次找到我。他认为是医院是骗子。等了一个多小时,给我测了2分钟,就给我开药。我吃了药不就成了精神病了?

  给小A讲解了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关系;讲解了情绪ABC理论,讲解了药物的一些理疗效果。并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找老师又希望得到老师哪个方面的帮助?小A说,我就只是个小屁孩,我相信我的问题,老师可以解决,不相信他们。

追问,你相信老师什么呢?你希望老师怎么帮你呢?你觉得自己的哪个方面有了问题呢?

小A说,目前小人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还有,自己的作业完成的还可以,自己感觉还行。就是心里不舒展,感觉有东西在堵着。

在交流中,小A还谈到看到其他同学谈恋爱而自己觉得他们都是小孩子,没有任何意思。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奇,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正在青春期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

追问结果,小A曾经有过一个喜欢的女孩子,可是,这个女孩子并不接受他。

运用化解情感痴缠法进行了处理,小A的表情以及体态都有了很好的改变。

第四次:(在这之前,有过几次短暂的交流。)是在接到小A母亲的电话,说小A近一段表面上没有大的问题了,情绪比较稳定。但是回家再也不看书了。怕他不学习。而这一段小A在学校的表现我觉得还可以,也听课,没有那么消极。怎么回家又会这样呢?

找到小A,他说,回家真的没有学过。聊了一会之后,他说,现在学习不学习也没有差别,学好学坏也没有什么,反正也就这个样子吧。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看法呢?以前还没有过呀?

人生不就这样吗?能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他竟然叹了一口气。

所以,他说,其实这一段我一直没有学习过,意义不大。

以前的努力感觉都没有用了。在这个中间一定又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小A不说话,产生阻抗,就让他先回去。

第五次:小A的状态一直在持续,这次来到办公室的时候,他低着头,也不看人。身子歪歪的斜坐在我的对面。有些僵硬。你这样坐着舒服吗?我问他,他略略调整了一下坐姿。背略略挺直了些。但是,两眼一直发呆,盯着地面右下方。

这一段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低落的情绪呢?你希望老师帮你什么呢?

说实话吧,老师,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什么也做不成,我就是一个小丑。他忽然冒出这样的话。那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成为这样的人你又想得到什么呢?小A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我就可以得拥有她了。

到了这个时候,小A才真正地将自己的心病说出来了:原来他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一些的辅导老师。而现在的情况显然是得不到的老师的回应的,这种结果他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情感上他处理不了。他曾偷偷地跟随过这个老师很远的路程。

就在小A这样的叙述中,我明白了小A 目前的症结:他分明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非常明白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但是,又分明明白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是,他接受不了。这样的现状让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有着极强的挫败感,甚至认为,自己得不到目前所要想的人,主要就是自己能力不足,拥有的物质财富不足,如果有了这一切,那么其他的就不都不再是问题。

在我的内心,对于小A最大的担心,是怕如果有了其他的意外,比如说,这个女老师有了什么情况,疏离了小A,会不会出现极端?我注意了小A的状态,反复再三,还是问出了一句话:如果那位女老师意外死去了,你也会死吗?

不不不,小A没有丝毫犹豫地脱口而出,而且,接连摇头否定。这让我的心也一下子放了下来:这就好办了。

体察一下你眼下的状态,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坐姿、情绪和感受吗?

再后来的交流中,为了让小A从这个情境中走出来,模拟了小A眼下的情景画面,让小A分别从他人的眼中,从女老师的眼中,从自己的眼中这三外角度看到目前自己的状态。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后面又通过时间线,让小A看到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理想中的模样之后,再回观眼下的情景,作出一个积极的观想。小A的心结才算打开。离开教室的时候,一扫低沉、失落的情绪,满脸兴奋地回到了教室。

从这一次交流至今,已经过去了近三个周的时间,在这期间,我悄悄地观察小A的变化,课堂、课下,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以及平时和学生的交流,整体都有了改变。

单独和他又进行了几次交流,他的回答都很直接:没有问题,我一直在学习,状态不错呢。而且,自伤行为也一次没有了。看到这个孩子目前的状态,真为这个孩子开心。

反思:

记下这则案例,主要是提醒自己。目前的孩子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像小A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二个。)如果不能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极为可能让孩子走向一条不可知的道路。

1、孩子的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本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原生态的家庭模式。如果再加上诸如学习压力、青春期的各种问题,极有可能催生心理问题。小A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至于后面的发生的问题,只是引发了而已。如果家庭模式较好,孩子有问题解决的通道,有情感交流的途径,有情绪处理的渠道,也许就不会发展到后面的局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抑郁或焦虑,这可以理解为人们无力应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时所产生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退缩,疏离和封闭,这种状态下就会产生抑郁;如果过度警觉、防卫和易激惹,就可能形焦虑。而由于家庭又没有能够提供支持系统,甚至于还能形成叠加加性压力,孩子无法达成自己的压力舒缓,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心理症状。在这一点上,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最这重要的——家长自我改变是学生改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又派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过多的在于分数和成绩方面,对于孩子的思想、感受方面忽略太多。往往是失之于严,甚至可以说是苛责。而一旦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家长又往往会产生自责或他责心理,又不敢对于孩子加强管理,往往失之于松散。这两种情况,都让孩子不知所从,产生抵触情绪,效果当然也不会好。在这个方面,最好家校双方能够积极配合,及时交流,制定符合实际的家庭作业,以便落实,效果要比没有计划的随意性行动要好得多。

2、囿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存在着非理性观念,及时阐释、修正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也许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一环。在自己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关注技术上的运用,采取的是“不关注效果”的交流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相机引导。其实,对于能和学生交流到何种地步,何种程度,自己没有什么把握。而且,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步就发现并能解决的。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每次交流中都有新问题的产生,都有不断要调整的交流方式。在整体过程中,自己还是有意识地从了体察、观想、打破状态这几个角度调整,有意识地尝试运用了置疑、解释、抱持一些方法,多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整体和学生的交流还算流畅。

严格讲,自己的心理专业程度并不高,但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比较好。这是一般的心理咨询所不太好达到的。就像我在和小A的几次交流中,我在考虑到他的情感波动的范围内内,几次打破他的思路,提出了刺激性极强的问题:你的这种状况,有没有自己刻意形成的成份,这样的感觉你很享受,让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注在你的身边?既然你认为别人谈恋爱,都是没有意思的无聊,为什么发生在你的身上的时候,却又如此执着而享受?你凭什么可以享受这样的双重标准?你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要取得比别人要高的成绩?甚至提出你会不会死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师生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心理咨询在师生关系中的便利之处。

3、帮助学生学会体察、处理自己的情绪。小A之所以能够这够从消极状态中走出来,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对自我感受、情绪的体察。也许是自己学习了心理学,所以,在平时班级管理中,也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如设计了70则体察练习,让学生体察自我,感受自我;让学生每天冥想,观想自己的状态;让学生学会抽离,从另外的角度感受自己。也许正是这些练习,让小A对于自我的情绪、感受有着很好的体察能力。他对于自己身上情绪以及情感的变化感受很清楚。只不过,自己没有办法去改观。我只不过是让他看到更多的选择,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他自己的成长。

4、陪伴也是一种很好的理疗。由于很多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在与孩子的关系以及问题的处理中,常常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或抵触。而作为家长的代理人,老师的陪伴有时就起到了很好的理疗效果。像小A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基本上是一个星期就会找他聊一次。在聊天中发现一些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供一些自己的参考,从总体上看,老师的陪伴应该说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断断续续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故事应该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是,同样的故事还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版本演绎着,希望这样的故事都能够以圆满的句号结束,祝福孩子们。




上一篇:帮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己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行者之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www. gly931.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